这是父亲的颂歌。
他默默地抓起训练后熟睡的女儿的小腿,轻轻给她按摩。妻子问他为什么对女儿这么狠心,“我要么是父亲, 要么是教练。当我是教练时,我必须忘记自己父亲的身份。”无情未必真豪杰,怜子如何不丈夫。看似冷酷无情的外表下,是对女儿的千般爱怜,万般愧疚。
父亲是坚强的,坚强得如铁如钢,可以抵抗生活中的狂风暴雨。父亲也是脆弱的,脆弱得不堪一击——女儿电话里哽咽地一句“爸爸,对不起”,足以击中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。不仅仅是女儿承认自己错了,而是他的女儿又回来了——当女儿从国家队休假回家,说父亲的技巧过时了,并且将父亲摔倒在沙坑里时,那一刻,父亲的衰老,父亲的无奈,父亲的悲哀,父亲的凄凉,父亲的绝望,是那样深,那样浓, 那样痛彻心扉。因为,他发现自己不仅失去了梦想,同时还失去了女儿。要知道,之前在女儿心里,他是神一般的存在。
而在体育学院,他满含热泪地为即将被驱逐出国家队的两个女儿求情,情之深意之切,不仅打动了校委会,也打动了观众。为了女儿,父亲可以不惜一切代价,什么都可以为女儿做。父爱如山,深沉,而又厚重。
这是教育的颂歌。
马哈维亚凭一己之力,将两个女儿培养成世界冠军。这是父亲的成功,也是教育的成功。他虽然没有取得教练资格证,但他深谙教育之道。
第一,是家庭氛围。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和妻子达成一致,要求妻子给他一年时间,不要干涉他对女儿的训练。当女儿受不了训练的枯燥和辛苦向母亲撒娇和求助时,母亲的回答是“这一年你们就忘记我这个妈妈吧!”虽然对丈夫的做法有颇有微辞,但也只是私下和丈夫偷偷探讨,一直默默支持丈夫,并且在丈夫和女儿之间努力调和。所以影片中的教育家不仅是父亲,还有母亲。是两人合力将女儿送上了冠军领奖台。
其次,是专业。马哈维亚本人就是全国摔跤冠军,是真正的内行,他知道应该怎么去摔跤,怎样取得胜利。他知道女儿的长处是进攻,所以要女儿在赛场上发挥自己的优势,去赢得比赛。这和我们古代“因材施教”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。在女儿大赛前夕,他被学校下了“禁足令”,不得踏入学校半步。他就反复观看女儿之前所有的比赛录像,找出问题所在,打电话向女儿传授技巧,部署战术,比赛时也在观众席上指导并在精神上支持女儿。
第三,是热爱。马哈维亚深爱摔跤,爱到骨子里,可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放弃。没能为国家夺得一枚金牌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。他希望有儿子继承他的事业,完成他未竟的梦想。可惜,妻子为他一连生下四个女儿,失望至极的他默默收起所有的奖杯奖牌,也从此埋葬了自己的梦想。但两个女儿无意中展现出的摔跤天赋,让他又看见了曙光,唤醒了他血液里的对摔跤的热爱。因为热爱,他不顾所有人的反对,不顾所有人的嘲讽,一意孤行地开始了他对两个女儿的魔鬼训练。
第四,愿意等待。当大女儿吉塔与他有分歧时,他伤心、痛苦、失望,但没有大发雷霆,没有像女儿小时候那样用父亲的权威去压制,而是选择了克制、隐忍和等待。因为他知道那非但不会有作用,反而会适得其反,他知道女儿这么做是错的,将来在赛场上一定会失利,会受到打击,女儿会伤心会难过,但这是女儿必须面对的,但这就是人生,很残酷。而屡屡失利之后,吉塔终于觉醒,转而向父亲求助。在父亲的帮助下进行了调整。所以说,教育的时机把握很重要。正所谓,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
第五,够严格。严师,出高徒。马哈维亚毫无疑问是“狼爸”一族,高强度的训练,日复一日地坚持,还让女儿同男孩子去比赛,女儿一天不训练,他都愤怒得像一头豹子,怒不可遏地冲到婚礼现场。正是这种近乎残酷残忍的训练,才有了女儿们最后的成功。在当今教育还在对狼爸和虎妈的教育理念争执不休时,马哈维亚的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家长好好思考的。
这是女性的颂歌。
毋庸置疑,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,印度女性的命运也是值得同情的。很多女子的命运一生下来就被注定了:从小学习做饭洗衣,强迫做所有的家务,成年后被交给一个陌生的男子,结婚生子做家务,一辈子不能离开家庭。一代又一代的印度女子,都是这样的。而吉塔和芭比塔,本来也会和千千万万的印度女孩子一样,习惯并麻木于这样的命运。但因为她们了不起的爸爸, 她们走出了小山村,走上了世界赛场,让印度国歌在赛场响起。她们改写了自己的命运,她们成为了印度女子争相效仿的榜样。
吉塔和芭比塔的成功,让很多印度女子恍然大悟:原来男人可以做到的事情,女人也可以做到,而且可以做得更好。这是对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最强有力的挑战,更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。
马哈维亚的妻子当初很担心:你让我们女儿学摔跤,将来她们怎么嫁得出去?马哈维亚的回答是:将来不是男人挑选我们的女儿,而是我们的女儿挑选他们。这是一位父亲对女儿最大愿望:希望女儿能选择能掌控自己的人生。要知道在印度女人要能做到这一点,谈何容易。但吉塔和芭比塔成功后,这都不再是梦。而且在印度,受吉塔和芭比塔影响而改变自己人生的女子,可能数以百计千计甚至万计。吉塔的胜利,不仅仅是印度摔跤的胜利,更是印度女子的胜利。
这是生命的颂歌。
取得一块国际摔跤奖牌,于马哈维亚而言,不仅仅是个人梦想,更是国家荣耀。贫困的日子,困窘的生活, 平凡的工作,还有人生一次又一次给予的失望,和岁月无可避免带来的衰老 ,都没有困住那臃肿变形的身体里那个鲜活的生命和自由的灵魂,还有对摔跤的热爱,以及为国争光的梦想。虽然在妻子一连生下四个女儿之后。他也一度心如止水,试图埋葬自己的梦想。但在发现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后,他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,沉睡已久的梦想又开始复苏。不顾所有人的冷嘲热讽,克服训练过程中的千难万险,奏响出生命的最强音,谱写了一曲生命的颂歌。
人生总有高潮和低谷,当一个人处在人生的最低谷时,那些质疑,那些不屑,那些嘲讽,既能压垮人,也能激励人。勇敢者总能将所有的一切统统笑纳,踩在脚下变成往上走的台阶,一步一步将自己送上成功的顶峰。马哈维亚就是这样,吉塔和芭比塔也是这样。他们成功的那一天,所有的冷嘲热讽都变成了颂扬赞美,闲言碎语也化作了鲜花和掌声。不管生命有多么卑微,不管个人力量有多么微弱,不管个人的努力有多么微不足道,但是只要热爱,只要坚持,再卑微的生命都可以放声歌唱,再微小的力量都可以孕育出巨大的能量,再微不足道的努力都可以取得让人瞩目的成就。
这就是,生命的奇迹。(符萍)